手机版 龙阳泣鱼网
在喜怒哀乐发用处推寻,才能见未发气象。
欧阳修和范仲淹一起,开了理学的风气,但是在性情问题上,他的议论和韩愈、李翱,以及后来的理学家迥然不同。第一,他提出情由性而生,性由情而明的性情统一说,为后来的理学家普遍接受。
孔子没有提出情这个范畴,但是他的伦理哲学,正是从情感出发的。[53] 性作为道德本体无不中,但七情所感则未必和,中是标准,只有符合这个标准,才能和,否则,便是私意用事,或过或不及。因此,性情之说并不是人事之切于世者。但性作为普遍原则,通过情的发用流行而实现出来,从这个意义上说,二者不可相无。这就是性不可见,因情而见。
他批判佛氏灭情之说是贼人之性情,释氏窒情而天下赋恩,狺狺以果报怖天下,天下怖而不知善之乐,徒贼也,而奚救乎。知性无内外,则不必有意于绝外诱。)才发便谓之和,不可谓之中也。
[5]《与吕大临论中书》,《文集》卷九。未发已发虽是讲心,但就其内容而言,则又是性与情,因为性情皆不离心,故必须从心上说。但是到理学后期,却出现了不同的解释。[50] 所谓未发已发虽有体用之分,却都是一心,即情感意识,而不是形而上的本体意识。
[66]在中即心中实有其性,而性中有情,不只是状理之体段而已。以其虚,故能会万理于一,即所谓静皆具于一。
人心总是要活动的,也要同外物相接触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但在朱熹这里主体和本体是合一的,心体用说正是把主体提升为本体,心的本然状态,既是寂然之心,也是浑然之性。程颐则认为,论其所同,不容更有二名,别而言之,亦不可混为一事。
他虽然把情感活动贯穿于未发已发,却又渗透了道德本体论的思想,以道德原则为人的本体存在。所谓未发之中,就是心体流行,寂然不动之处,而天命之性,体段已具焉。若以为截然有一时是未发时,一时是已发时,亦不成道理。显然程颐所谓体用,不是指实体之心及其功能的关系,而是指本体意识及其发现作用的关系,因此,没有时间先后的问题,也不能以婴儿无知时的心理状态为未发。
但本体之心,就在心体流行处见,未发在已发处见。罗钦顺虽以未发之中为性,已发之和为情,但未发已发则只是心理过程而不是性情,也不是体用关系。
心既然是动的,为什么又说心有动静呢?朱熹认为,这里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[29],即不能说静者为体,动者为用,动静体用是截然对立的。善者,中之实体,而性者则未发之藏也。
他批评吕大临以动为静,已发为未发,是词之未莹,乃是择之未精尔[10],即没有搞清这是体用关系。[45] 这里虽有体用、先天后天之分,但所谓先天者,并不是先验的道德意识,而是太虚本体,中和之气,即虚灵明觉之心体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心理活动如何表现体用关系?为什么以未发说明性,以已发说明情?对此王夫之用性情合一说作了解释。[31] 这并不是说,静因动而有,无动则无静,寂然之体,作为潜在的本体意识,是真实存在的,只是在感而遂通之用中实现出来。及其感而遂通之际,喜怒哀乐未始滞于有。已发则是后天感物而动之情,是本体的现实作用和表现。
工夫只在喜怒哀乐发处体当,致和正所以致中也,内外合一,动静无端。然性之静也,而不能不动,情之动也,而必有节焉,是则心之所以寂然感通,周流贯彻,而体用未始相离者也。
未发谓之中,未发之性也。他所谓未发已发之心,是经验论的,而不是本体论的。
既思于喜怒哀乐之前求之,却又是思也。既有未发之中,则必有已发之和,已发之节,即此未发之中,特以未发,故不可名之为节耳[67]。
从方法上说,静无非指心境平静时的自我体验状态,并不是坐禅入定,万念俱灭。这就从动静关系进一步说明,未发已发是体用关系。不是感生于寂,动生于静,已发生于未发,而是寂不离感,静不离动,未发不离已发。[39] 这里,最主要的是掺入了私意,使本体意识受到了蒙蔽,不能说未发之体原来就不中。
[46]《书陈中阁卷》,《王龙溪全集》卷十六。正因为未发已发是一事,故动静如一,不能有异。
[9]《与吕大临论中书》,《文集》卷九。[13] 这同他的中和体用说是完全一致的。
[47]《书陈中阁卷》,《王龙溪全集》卷十六。性是静,情是动,心则兼动静而言,或指体,或指用,随人所看。
因为寂和感,未发和已发,既不是讲本体及其作用的关系,也不是讲心理情感的发展过程,而是讲主客体的关系。[44] 他所谓本体,从主体方面说,虽是未发,但未发即在已发中,而已发决不离物,因此,这又是主体同客体,寂与感的关系问题。王夫之对未发已发的解释,进一步否定了心本体论,否定了心的自我超越,他已经从经验论的立场论述人的意识活动和情感问题,但是,由于他承认有普遍的道德原则具于心中,因而仍然是先验道德论者。理学中的另一派即气学派,对未发已发的解释,大体上突破了朱熹以心之体用分性情的观点,把心之未发已发同性情区分开来,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述。
程颐认为,凡是人的心理活动,都是已发,思也是已发,而未发并不是未知觉、未思虑、未有情感活动时的心理状态,只能是形而上的本体状态,这种状态就是性。王廷相则在很大程度上把未发和已发,寂和感变成主体和客体,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关系,把情感意识变成了认识理性,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。
他所谓中和性情,则是道德本体论的。未发之中,非惟人人有之,乃至物物有之。
但他想通过这个方法证明未发已发是体用关系,并不是判然有动静之时。[68]《中庸》第一章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二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[75]《存性编·性理评》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